问津

自有明月照山河

《请勿阅读此文章》

  前段时间,着手准备论文选题。心里话,本科生的毕业论文,形式大于内容,就那么回事儿。今年,受翟“博士”的荒诞行径的影响,论文抓得更紧了。

  我脑子里没有任何想法。课上讨论选题时,随便谈了一个题目,大意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回顾李安导演的《色·戒》。老师当场就否了,理由如下:1.电影太老。2.如若处理不当,文章很可能局限于一部影片,成为影评而不是论文。3.类似文章较多。在说到最后一条原因的时候,老师特意补充了几句话给我。她说早在南大读书的时候,她就曾写过类似文章,并发表于知网;写这篇文章之前,她闭关读书一个月,查阅各种资料文献,从头到尾,把女性主义的理论知识恶补了一番,才敢动笔。她笑着说,目前来看,如果要写这个选题,仅她那篇文章,我就无法逾越。

  信然。但是,我从未想过写某某“主义”的文章,也很少用“主义”这个词,此其一。敬佩老师学习的态度,此其二。

  倘若微博、朋友圈这些公共领域中的所谓“女权主义者”在发声时,有基本的责任意识和学习态度,那么我相信,现实不会如此乌烟瘴气、一塌糊涂。生而为人,静心学习,独立思考,形成自己的思想,这是值得尊重的。爱凑热闹,人云亦云,思维懒惰,张狂叫嚣,天厌之。近年来,目睹种种怪现状,我百思不得解。罗列几个观点,供参考。

  一,应思考,拒绝缺乏精确性的概念判断。张口女权,闭口女权,女权到底为何物?是选举中的女性所占比例不平等,还是政治诉求渠道不够完善?是女性因自身性别原因而遭遇了不平等的工资待遇,还是法律条文中的某项规定损害了女性权益?是日常生活中的某种见闻使其不堪忍受,还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框架仍然在束缚女性?社会生活何其复杂,社会发展瞬息万变。终日高喊激昂的口号,抨击大而无当的概念,于事无补,于时无补。细化,唯有细化,方能实际解决问题。

  二,别盲从,切勿将政治口号当作信仰进行传播。有相当一部分人,不知女权究竟为何物,甚至没有仔细思考过作为个体的自我诉求,仅是受到他人言语、行动上的刺激,就轰轰烈烈地加入到“女权”队伍中去了。问题是,将自己统统交付与这一“主义”之前,你是否确实经历了百转千回的苦苦思索和挣扎,并认定你所相信的这一“主义”,的确是值得为之不懈奋斗的真理,而绝非人人都能喊一句口号?当你不假思索,痴迷于将所谓的女权主义传播给身边那些“仍处在压迫中且不自知”的同伴时,本质上,是更倾向于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,还是挽救他人于水火之中?过于轻易地委身于人,不真诚;过于狂热地追捧传播,不智慧。看得进书,我推荐《乌合之众》;看不进书,我建议用一盆冷水清醒一下。

  三,讨论的时候,不要骂人。生活里个人的宗教性道德,且置勿论。大众领域的公德,每个参与者,都应当共同遵循。自由讨论的习惯,肯与他人调和的性格,在真理面前自甘让步的气量,据理力争而不伤和气的胸襟,这些,难道不是弥足珍贵吗?倘若辩论的初衷不是求真求实,仅为辩论而辩论,那么辩论则是刁钻取巧,毫无价值;倘若言辞激烈、喋喋不休,只为逞口舌之快,那么吵得越凶,距理性共识越远。追寻自我,要确保本心澄明、坚定;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得出结论,在实践中进行检验,如此循环,真理就在前方。不要气急败坏,不要无理取闹,不要骂人。

  不可与言即不与言,并非当下的犬儒,也不是文化保守主义。凡反响热烈之演讲,皆有哗众取宠之嫌,同此理。近日,北大一女大学生自杀,舆论哗然一片。众口铄金,议论纷纷,事情沸沸扬扬,其本来面目则愈发幽微难寻。推己及人,我亦惋惜这鲜活、美好却过早凋零的生命;天人永隔,我更同情的是她年迈的父母。但是,社交平台上的无脑跟风之辈,漠视生命,刷屏蹭热度,其嘴脸之丑恶,非语言可以形容。所谓PUA心理控制之术云云,竟争相发文,探查关注公众号的共同好友,吃饱了撑的?

  公众号内文章读罢,皆是恋爱技巧、心理指南之类,鸡汤都算不上,土味甚足,不知何其无聊之人才会在此“取经”。试问此类文章,可与PUA有一星半点的联系?本无联系却强加联系,是谓牵强附会、混淆视听。如若凑巧有人关注了此公众号,随即与渣男败类画上了等号,是谓是非不论、颠倒黑白。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,毫无逻辑可言。然群情激愤,大言不惭,争先恐后,口诛笔伐。更有甚者,宣称“一个个找出来,让大家都知道”“关注此公众号的渣男出来,我们双删”。凡此种种,不堪入目,不知道的,以为是这公众号买了水军,一夜爆红。以上,如此成功的营销,是这些无脑喷子的功劳。

  极其讶异,我微信好友本来不多,何时加了这些这种又蠢又坏之人?

  眼不见为净,我删。

评论

热度(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