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津

自有明月照山河

《包宝宝》影评:“传统”这个敏感词

  没有温情,亦无黑暗,更不存在二者糅合。这部电影仅八分钟,体量很小,载不动太多分析。

  或许是因为临近期末。现实生活中的繁杂琐事,使我倍感烦躁。关于电影,这种情绪集中体现在看不下去、不愿进行理性分析、厌恶象征手法和急于反驳异见等几个方面上。

  都说,《包宝宝》讽刺当下中国畸形的家庭教育,映射传统伦理观念,把黑暗甚至残忍的事实用温情脉脉的手法表现出来。我不解,大家是不是忽略了一只包子的使命?

  包子是用来吃的,他的使命是让人饱腹。少数意外情况下,它也会被用来打狗。

  我是说,电影中“人物关系”的象征意味,绝不局限于家庭。一切仅以“传统家庭教育”为出发点进行的思考,说好听了是带有主观色彩,说难听了就是人云亦云。紧接着,再猛烈抨击一下传统文化的“迂腐”“僵化”,站在道德高地上,为所谓“人格独立”摇旗呐喊,你以为你是标榜自由、唤起民智的斗士,其实就一不折不扣的傻叉。

  正视传统,好吗?离开了传统,“我”如何成其为“我”?离开过去的5000年,你究竟要奔向哪去?

  我联想起最敬佩的华裔导演,李安。他讨论“孝”的时候说过一段话,大意是,不会向自己的孩子再传达“孝”这个概念,而是更强调“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”。总之,父母与子女之间,互相尊重就够了。尽管我对李安导演的电影作品无比热爱,对其人也十分佩服,但是他的这段话,我有所保留。对“孝”的解构与再定义,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;片面强调尊重,这种观念无需细思便知不妥。

  传统阻碍了近代以来科技的进步与发展,传统压抑人性,传统使我们落后于人、惨遭欺凌。提到传统,国人至今没能挺直腰杆、目不斜视,仿佛后脑勺还垂着一根辫子,时不时就想瞥一眼。是恨透了?是被一部近代史吓惨了?还是因为讨伐已成为习惯了?“传统”的词义急剧变化,贬义色彩愈发强烈,仿佛只要谈传统,就等同于狠戳年轻人的敏感点。关于此,我不用多加辩驳。只是,观念脱胎于事实。观念形成的过程中,如果不注意历史的多元性和事实的复杂性,放任无数单调、浅薄的观念聚合成理念,且不假思索地套上模式匹配来的情绪,那么现状便使人目不忍视、耳不忍闻。

  和其他孩子一样,和绝大多数人一样,我也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。有问题,讨论问题的前提是审视反省自身,把戾气敛一敛再谈。《包宝宝》就罢啦,就当《狗十三》的一场铺垫吧!

  《念楼学短》写得有意思。君君臣臣咱不知道,父父子子还是能说两句的。你觉得是爹像爹、儿像儿好,还是爹不像爹,儿不像儿好?

评论(4)

热度(1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