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津

自有明月照山河

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影评:评论两极分化的背后

  约八百年前?中国有个叫周邦彦的读书人,他填的《玉楼春》里有两句话:人如风后入江云,情似雨余黏地絮。

  三十天前,第六代导演娄烨执导的电影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上映了,累计票房6478万。

  我总觉得,周邦彦那两句话,言外有无尽意。天高云低,江水滔滔,一股湿淋淋的水汽扑面而来。而娄烨的这部电影,是风、雨、云的故事,是“情似雨余黏地絮”的具象表达。

  喜欢的人拍手叫好,反感的人嗤之以鼻——评论两极分化的背后,独立思考的精神让人欣喜。双方各执一词,且都有理有据、互相尊重,这是“民主社会弥足珍贵的美德”。回顾过往,我们更应当珍惜这种文艺创作相对宽松的环境。

  但是,评论的声音少了中间调。“美”往往不确定,所以艺术是最难说清楚的。对于说不清楚的东西,我习惯用“欣赏不了”这个讨巧的说法,因为不失审慎和尊重。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的影评,本想写的尖锐一些,例如,题目就叫做《四个人的狂欢》或《绿帽子引发的系列血案》。后来想了想,算了。或许我的想法没有错,但是这种态度显然不够尊重。

  弱情节化是一种处理手法,我能接受,就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。剧情漏洞百出、莫名其妙,这我不接受。前者是更依赖画面,不强调剧情,而后者是剧情没处理好,截然不同的两码事。更何况,合乎情理的剧情与人物,这是一个故事的基本内容,也是核心内容。这两者蹩脚,那电影里的“性”与“暴力”,就很像噱头,不是吗?在此基础上,又要融入社会敏感议题和复杂的人性等内容,就更为困难。处理得好,就是优雅的平庸,处理不好,就是褚小杯大。

  如果还想兼顾商业性,那就有点痴人说梦。

  我比较喜欢的一个镜头是“林慧殴打女记者”。原因在于,这个镜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。现实生活满目疮痍,一片狼藉,人甚至已经失去理智,退回到最原始混沌的状态,这种状态暴力又血腥。然而,正是这种目不忍视的“现实”,被搬上电视机荧幕时,却如此冷静、理智。新闻报道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描述:采访过程中,林女士突然对采访记者大打出手,现场一片混乱…

  这种语言好孤独,像是被机器切割出来的。

  娄烨的驾驭能力强。不断的闪回、插叙,情节线拓展的有层次感,又不十分烧脑,这个度拿捏的比较好,但是还是掩盖不了剧本和逻辑的硬伤。除此之外,这部作品偏重于“曝光”,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》十分勇敢,勇于把镜头对准当下社会的敏感点;成也萧何败也萧何,“曝光”之后的反思,却是在一贯的道德语境中展开的,没有新意。官商勾结是为恶,无辜百姓是为善,人性灰色地带讲清楚了吗?没有。复杂的现实问题深入反思了吗?没有。在我看来,只是敢拍,只是一种曝光,后续大量的工作没有完成。但是这种勇敢精神是值得肯定的,提供了一个观察窗口也难能可贵。讲话不能厚此薄彼,要一碗水端平。

  细化,唯有细化,才能让价值观念不流于庸俗。细化的背后是用功,是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分类研究。否则,以现有的叙事体系、陈旧的视角,只能套一个大而无当的东西出来,久之成为陈词滥调。泛人文的东西不可取。

  宿舍在十二楼。今天早上六点钟,阳台传来鸟叫声,很脆。我分辨不清是什么鸟,只知道绝不是乌鸦,因为乌鸦叫的非常难听。据说在古代,人们会拿着长长的杆子,不断驱赶盘旋在树梢的乌鸦。在古人心目中,乌鸦象征着不吉利。

  其实,乌鸦只是单纯地在叫,没有其他的意味。世上并无那么多的意义,我们只需前行。

评论(2)

热度(3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