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津

自有明月照山河

《小男孩》影评:用心力荐的冷门佳片

  我记得奶奶曾和我说过,1972年中日建交的时候,我们村里挺多老头老太太都在骂。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和“日本鬼子”建交。

  该如何纯粹理性思考呢?世间许多事,只能给予解释,却难以进行评判。对目睹战争、痛失至爱的人,大谈化解民族仇恨那一套,这是一种残忍。仇视战争中的无辜百姓,宣扬种族歧视言论,这也是一种残忍。对于这种道德层面的问题,我们不得不结合实际情况,不断变换角度,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看待它们。从康德到罗尔斯,纵观道德哲学史,这也正是道德哲学家们总试图建立以科学为模型的“道德科学”的真正原因——他们想为无休止的道德分歧画上句号。但那是不可能的,起码在我有限的智识中,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。原因很简单,科学旨在求得唯一真理,但人生没有唯一真理这回事。

  道德说理有限度,但文艺作品的形式却是自由的,《小男孩》就是极好的例子。优秀的电影,往往像妈妈讲的睡前故事,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爱,映衬民族与民族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,反思这场战争带来的不幸与仇恨,这是《小男孩》的深刻内涵。至于“信念的力量”和对神学思想的再认识,个人认为更像是一种辅助手法。它们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,强调对人世间无法解释的力量心存敬畏,共同烘托了电影主旨。说实话,类似这种以反思战争为题材的电影,我看了不少;看得越多,脑海中的声音就越清晰:《小男孩》不是答案,实际上,任何一部电影都不是答案,它们只是发问,用不同的故事引导人们思考。人性复杂的灰色地带,有许多解释不清的道理,究竟该如何看待它们?

  首先,内心要有信念。其次,把事儿看透,人,就不要看得那么深了。

  是的,一落言筌,便非真谛。电影中那句“我相信我能做到”,明显带了些鸡汤的意味。用原子弹爆炸,表现信念的强大能量,其合理性也有待探讨。好在,就《小男孩》而言,我无需深究大国沙文主义倾向和狭隘的价值观念问题。某种意义上,这部电影无需向任何个人、集体或国家做出任何完美承诺。它想传达的理念和思考是准确的,甚至连“信仰”这个难点,都处理的非常好。《小男孩》没有超验主义倾向,一切超自然的现象,均在可解释的逻辑范围之内。关于这部分,电影最终的落脚点,并不是信仰让奇迹发生,而是信仰让爱得以完成,让人在精神世界得到美满。

  爱是什么?爱是给饥饿者食物,让无家可归者住宿。爱是探望牢狱中的囚犯和医院里的病人。爱是给衣不蔽体者衣物,是和桥本成为朋友,是安葬逝去的人。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每一个日落黄昏。

  最后,2019年看过的电影里,立意和表达都让人赞叹不已的,《小男孩》现在排第一。虽然不新鲜了,但是“little boy穿着鲜红色格子衬衣,行走在一片黑色的战后世界”,这个镜头的力道,还是让我发懵。战场与和平世界的平行剪辑也很心水。事关国家脊梁,事关男人的成长,事关一切重要的价值观念,从这个角度看,电影又深得四两拨千斤之道。况味不赘言,去看,去亲自抚摸吧。

评论(2)

热度(4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