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津

自有明月照山河

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影评:宣发引发的血案?

  很早之前我就听说,这部电影的分儿给低了。原因在于电影的宣发,挺有意思的。过去,往往是优秀的作品,因为缺乏有力宣传,落得个门前冷落鞍马稀的下场。如今,这宣传力度太强,反而喧宾夺主了。

  想象这样一个画面。年末岁尾,天上已经飘起了零碎的雪花。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们,在十二月三十一日的零点,搂着爱人走进影院,去看一场跨年夜电影。电影的名字叫做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——太浪漫了。

  事与愿违,电影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美,反而是一部“冗长”的文艺片,莫名其妙,直叫人昏昏欲睡。巨大落差感之下,国人坐不住了。他们怀着多么虔诚和期待的心情走进影院,就会用多么恶毒和嘲讽的语言来对电影进行口诛笔伐。

  其实不能全怪观众,文艺片的受众群体相对较小,这是事实。其实不能全怪宣发,从纯商业的视角出发,用创意引爆话题点、同时赢得高关注度与高票房,这工作可以算是出色完成了。本质上,电影资本市场运作的问题。没有做好充分的项目预期评估,也缺乏相应的备案和内容审核,只是一味追求热度。没错,一提到本质,我们自然而然联想到万恶的资本,总之往它身上想就对了,哈哈。

  但是!无论什么原因,我觉得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这部电影,及格分,并不低。

  原因你听好了,我说的是一种可能性。

  不可否认的是,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视听艺术,我们应当高度肯定个性,肯定思想与情感的自由表达。但,风格化作品的成功,绝不等同于对先锋实验电影的偏执。我认为,风格化作品在打破常规、反类型领域所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,更像是提供了一种【可能性】,即创作者表达自身审美、拓宽电影艺术边界、不断进行突破创新的可能性。

  如果无法正确认识这种可能,那么,一切创作都极易倒向哗众取宠、华而不实的病态。本质上,这依然属于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平衡的问题。优先在【类型片】成熟的体系中,寻求与市场、观众的合理高效沟通,【扎实地做好故事、情节、人物等电影基础内容】,才能让个人理念更好地融入电影,才能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可能性发挥更大作用。

  我,对长镜头无感。

  我,对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里所谓教科书级的长镜头,更无感。我觉得电影刚及格,谢谢。

评论(1)

热度(17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