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津

自有明月照山河

《阳台上》影评:关于“含蓄”的再定义

  假设必须二选一,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,我选前者。直接表达和间接表达,我也选前者。这两个选择,均不带个人好恶的感性色彩。

  理由很简单:首先,我否认电影的本质是视听。其次,我认为间接手法,尤其是意象化的表达,诗歌是比电影更好的载体。

  就《阳台上》而言,支撑我把电影看下去的,是上海话。打动我的,是男主张英雄用手机扫码支付后,将支付界面给收银员看一下的细节。这个细节胜在真实,不动声色间,以千钧之力将人猛然拽回现实。

  至于手持镜头、大特写和画面构图等,只是特点,不是优点。不可否认,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是用心打造的,但是,我不爱分析视听语言。就像鲁迅的文章,自己读,读完觉得好,自发地想说几句,这就够了,最后说不说都无所谓。放在语文课本里,字字珠玑,含沙射影,恨不得每个字每句话都拿出来分析内涵与深意,那就完犊子了。这不是硬生生地解剖人体吗?

  这部电影没有叙事可言,就不评论。

  减分的地方非常多。比如,张英雄抽烟。仅张英雄抽烟这个内容,就给到了十余个镜头,用各种角度、景别去表达。为什么?且这个青年人,他根本不会抽烟。每次抽烟,把烟吸到嘴里,不过肺就吐出去了,烟气都不浑浊。导演用这么多的镜头拍摄张英雄“假抽烟”,故意的,还是疏忽了?如果是刻意为之,是想表达什么?再有,网吧里,张英雄打着LOL睡着了,他使用的英雄拉克丝,竟自己去打蓝buff。打着打着,被敌方杀了,屏幕上方显示,敌方是电脑,且大杀特杀。

  没有情节,就得留心看画面和细节。可这都是什么画面?不愿意猜,只感觉蠢。

  小人物的视角出发,还原上海底层生活的方方面面,做的还是挺好的。电影里那个东北老哥的角色有意思,以点带面地扯出了地域文化差异。可关键是,要去感知【反抗父权】【性与暴力】这些隐含的东西,我感知得不确切。换言之,《阳台上》的间接表达手法,那种文艺片的意识流特质,并没有把握好。

  衡量故事内涵(或者叫精神内核)的标准至少有两个,清晰度与深度。比较成功,则二者兼具;说得过去,也最少占一。以上,没给一星的理由是,这部电影结论性的东西少,给人思索的空间大。观影后,我重新审视“含蓄”这个词,定义总是难的。将表达手法与东西方审美笼统地联系起来,是固化地模式匹配,是思维偷懒。

  环境太软、太深、太绵密,僵化千万要不得。

评论

热度(11)